团队简介
太空生存课程团队负责人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主持多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包括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出版专业类教材2套、科普书籍1套,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团队还包括刘慧、谢倍珍、付玉明和胡大伟副教授,长期深耕于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承担教改项目6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改成果奖4项。
课程介绍
太空生存课程融合航空航天、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等多学科,以“月宫一号”为教学案例,将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的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旨在拓展学生航天科技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弘扬中国航天精神。特色与创新如下:
(1)将“月宫一号”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创新性和前沿性强
“月宫一号”是我国首个、世界第三个空间BLSS地基实验装置,首次实现“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BLSS。团队教师均为“月宫一号”主研人员,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增强课程前沿性。
(2)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
课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提供多学科深造线索,拓宽学术视野。
(3)教学资源丰富,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
以线上慕课为核心,结合科学短文、科普讲座、直播公开课等形式,推荐航天领域热点和最新进展,兼顾科学理论的专业性与前沿成果的普及性。
(4)课程应用模式多样,共享范围广泛
课程支持线上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适用于高校通识课、专业课参考资料,以及航天院所技术人员学习与国际教学交流。
(5)课程互动性强,激励学员学习热情
通过航天日邀请优秀学员参观“月宫一号”、开设特别直播课等方式,增强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6)“春雨润物”课程思政柔性引导
从地球生物圈物质循环、大气环流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结合航天历史和时事热点,感悟航天精神与团队“六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