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彦故地,巍巍学府。春秋代序,峥嵘航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空军力量悬殊。战争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向制造过渡,国家“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1951年,国家决定将北洋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将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专修科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工业学院礼堂(原中法大学旧址)举行。1988年,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萌发于民族觉醒之时,诞生于国家奋发之际,成长于民族复兴之中。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航天报国,再到服务航空强国、航天强国建设,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国之重器,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前列。100位两院院士和27万余名优秀建设者从这里走出,践行“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弘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谱写出了一篇篇培育栋梁、为国铸剑、追求卓越的绚丽华章。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市拥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2023年建成启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杭州国际校园总占地约4000亩。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内涵引领、系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现有80个本科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后,拥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交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突出特色、质量和贡献,明确“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以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为抓手,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打造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系统优化学科布局,高峰学科占博士点比例近30%。积极布局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凝练170个学科方向,服务国家急需,抢占科技前沿。推动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分级打造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教协同平台,建立学科交叉、人才汇聚和资源集约保障机制。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工程学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布“蓝天新时代人才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引、育、用机制,以一流教师队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教师思政体系,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设立“立德树人奖”作为最高荣誉,连续7届评选表彰84位师德楷模。成立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连续举办15届“唯实论坛”,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设思路,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将分类卓越理念贯穿教师发展与评价全过程,树立了潜心育人、崇尚创新的鲜明导向,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现有教职工6286人,其中专任教师3055人。专任教师中,84%具有高级职称,89.5%具有博士学位。入选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35人,其中在校工作两院院士37人,领军人才179人、青年人才319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现有在校生41691人,其中本科生16522人,研究生23985人,留学生1184人。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三横三纵”学生工作体系,创建“全学段”导师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获评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工信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书院制管理。建强一流资源体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0个。名师、名课、名教材和教学成果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教学团队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4门,获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12项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强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改革,开设10个本博贯通试验班,8个强基计划专业方向开展招生,5个专业入选“拔尖计划2.0”。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新一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等国家级示范项目。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并担任首批理事长单位。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立协和医班,与中央财经大学设立“计算机+金融”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建设杭州国际校园,培养国际化高精尖创新人才。构建“科研课堂、校内竞赛、国内平台、国际品牌”科创育人体系,连续34年举办北航“冯如杯”竞赛,吸引了9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点亮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索能力。本科生“冯如三号”无人机团队两创世界纪录,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主星“北航亚太一号”先后成功发射。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8届捧得“优胜杯”,3次获最高荣誉“挑战杯”。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大部分省份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5‰,部分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理工类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四大模式”牵引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打通横向交叉链和纵向创新链,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产教融合平台、100个省部级平台、23个文科类平台/智库。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牵头承担“机载”“高分”等百余项重大任务,在航空发动机、增材制造、电磁安全、可靠性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空天平台、无人系统、空管系统、导航制导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十五”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发动机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坚持服务外交大局,坚持世界一流愿景,持续深化“UPS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与国际著名高等学校、一流研究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北航中欧合作委员会,加强对欧合作。发起成立及加入了“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T.I.M.E.)”“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国际宇航联合会”等17个国际大学联盟及学术组织。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历经20年发展,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导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扎实推进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范式。学校现有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成立1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大力实施“远航计划”,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实习以及国际暑期学校、科技竞赛、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
学校党建领航,内涵发展。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根本遵循,扎实开展历次集中教育,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和推进事业发展。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三大会议”“学习日”机制,推动中央精神直达一线。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强校、院、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坚持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敢为人先的魄力勇气、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拼搏的奋进品格、担当有为的实干作风。布局新校史馆、两校区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北航大讲堂、美育讲堂、博雅讲堂、北航艺术节、“感动北航”等品牌活动亮点纷呈,《罗阳》等原创“校园大师剧”精彩亮相,弘扬一流大学精神,孕育一流大学气质。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精心打造以官微“航小萱”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聚焦大事热点、聚焦基层一线,营造崇尚立德树人成效、崇尚学术成就的浓郁氛围,激发师生爱校荣校热情,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2016年,学校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首都文明校园。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勇担使命、勠力前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不负祖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北航答卷!
(数据截至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