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同,1928年11月出生,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北航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
品格高尚,厚德载物
少年立志
“我从幼小懂事开始,我就深知中国人民百年来蒙受丧权辱国之苦,为了逃避战火,负重提携,流离失所,“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那时我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读书。学校大门面对一个日本军营,日本兵在这条街上横冲直撞,同学们每天上、下学提心吊胆。”
就在那时,亡国的屈辱激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镇同开始盼望中国能生产自己的飞机、大炮,抵御强敌,逐渐萌生了长大后学习航空的夙愿,空天报国之志由此生根发芽。
1946年9月,高镇同进入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但就当时的国情,学航空是没有出路的,同学们纷纷转了专业,但高镇同一直坚持了下来。等到他毕业的时候,航空专业毕业生只剩下四名学生了。
1950年,高镇同毕业于北洋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组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高镇同随之参加北航的建设。
扎根北航
“我从1952年10月25号(来到北航),这是北航成立的那一天。当年我只有二十四岁,应该说还是一个孩子。从那天起,北航就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永恒的园地了。”
北航创建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校园里没有宿舍,交通又不便。高镇同为了减少往返路途上所耗费的时间,就把实验室当成了家,用桌椅当床、大衣当被褥。只用两年的时间开出了全部“材料力学”的实验课。
随后,他研究出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光弹性仪和第一枚电阻丝应变片。1956年高镇同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为人师表
“我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一代新人代故人,你必须得一代比一代强,我的很多学生在我的那个年纪都已经超过了我。”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高镇同不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他的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爱国、奉献的赤诚之心。20世纪80年代初盛行的出国之风,他从不干预、反对,只是反复教诲他的学生:出国是为了回国、报国,要始终牢记“宁恋家乡一捻土,勿惜他国万两金”。
高镇同在航空教育事业中成绩斐然。他有一种独特的上课方式,就是经常带领学生上现场课。所谓现场课就是老师面对飞机实物进行授课,是一种讲解、答疑、质疑、讨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学生的上课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老师也能够借由上现场课的机会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今后进一步授课打基础。
“文革”中,高镇同失去了大量的珍贵物品,却精心地将一份学生考卷保存了下来——许家进在1966年的《关于能量法的总结》的试卷。“我为什么要保存这份考卷?因为我觉得他这份考卷答得非常好,有独到见解,他这里面有很多观点,都超出我的想象范围,有一定的创意,所以我给了他100分”。
他的教学理念是不仅讲授书本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治学能力。带领学生站在本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创新。通过智力开发和工程实践,将学术探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有主人翁责任感,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为国家做出贡献,体现人生价值。
高先生总说,成果出自学生之手,要比我自己完成的还要高兴。他始终坚持: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教师要在研究成果奖项上,在论文的署名上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桃李芬芳
60余载教学生涯,高先生给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都上过课,学生逾千人,更是培养了众多拔尖人才。
高先生先后共培养了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40余名,其中多名已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过的学生中有6位成长为院士,分别是钟群鹏院士、陶宝祺院士、王浚院士、谭建荣院士、张福泽院士、闫楚良院士,以及“长江学者”傅惠民和杨嘉陵。1989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王中把“协同论”应用于疲劳问题,首次求得Fokker-Plank方程的封闭解,为疲劳损伤随机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傅惠民完成“疲劳强度概率密度函数”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闫楚良在高先生指导下建立了飞机高置信度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破解了难解之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费斌军获国家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吴大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航空部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奖……
敢为人先,致真唯实
“运-7、运-8在100多条航线上,飞了好几百万个小时,30年没出现机械事故。坦白地说,国产飞机的寿命不如国外的长,但我们定寿定的准,维修到位,管理得当,飞机飞得最安全!”
1958年北航首次开展对飞机座舱模拟的疲劳实验研究,高镇同是主要研究人员,开始涉及结构疲劳领域。结构多次重复受力后会在某些薄弱部位产生裂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裂纹不断扩大,达到一定使用期限,最终完全断裂,该使用期限就称为疲劳寿命。若飞机达到结构疲劳寿命,就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断裂解体,机毁人亡。
临危受命
1970年,我国一架直升机发生重大事故,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高镇同被任命为事故分析小组成员。经调查研究,确认事故原因是直升机轴颈疲劳断裂,并由他在“全国疲劳大会”上作疲劳强度方面的报告。会议结论:如何提高飞机结构疲劳强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飞机使用寿命已成为我国航空工业重要的任务。
我国建国以来生产的数千架飞机都未曾给出寿命,对飞机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至20世纪70年代有些飞机已服役了20多年,经常由于结构疲劳破坏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飞机定寿、延寿工作已刻不容缓。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从此高镇同全身心投入到飞机定寿和延寿的研究。
他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借助于海外科学家的试验结果和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定延寿理论。空军技术主管部门确认:“高镇同院士创建的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理论与美国等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具有原创性和先进性,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国飞机定寿、延寿至今已30余年,与众多厂、所合作完成的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余个机型数千架飞机结构的定寿和延寿,经济效益已达数百亿元。”
功绩卓著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家和航空部的关注下,高镇同指导航空系统20余个部门,历时10余年完成了一项飞机典型材料疲劳、断裂性能测试系统工程。该工程不仅是为我国飞机定寿延寿和结构可靠性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建立中国自己飞机典型材料疲劳/断裂性能可靠性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疲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队伍,开垦出了中国飞机结构定延寿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此期间,高镇同提出了一系列概率统计分析方法,例如疲劳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经过多家单位和德国宇航研究院试用,已列为航空部部颁标准(HB/Z112-86),并出版了《疲劳性能测试》、《疲劳应用统计学》,形成一完整疲劳统计学学科,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疲劳可靠性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4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篇论文被评为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主要论著有:《疲劳统计学》、《疲劳可靠性》等6部,在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实至名归
高先生所创立的“疲劳统计学”不仅指导着我国疲劳可靠性领域的发展,也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早在1985年,他就与意大利米兰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意大利航空学会主席吉阿沃托(Giavotto)教授共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和剩余强度”的课题。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根据高镇同疲劳统计学原创性研究成果,开设了一门“车辆产品开发可靠性工程”课程,培训了400多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并且制定了一部《结构部件和系统可靠性指南》在全公司推行。
——法国高等材料和机械工程学院的Vinh(维纳)教授早在1988年就给高先生来信称颂其为疲劳统计学的大科学教和专家。
——美国密歇根大学J.Pan教授认为:“这一理论是几十年来在结构可靠性领域中取得的最重大的研究进展之一。”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副校长、《国际疲劳学报》主编詹姆斯教授在给高先生的贺信中这样写道:“您对疲劳认知进步的贡献,特别是概率法和结构可靠性,令世人瞩目。”
——日本可靠性工程委员会前会长石川浩教授赞赏“高镇同是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为世界范围之领导人。”
品行高洁,冰清玉粹
爱生如子
“年轻的学生来到北京读书,父母不在身边,教师自然就是他们的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
高镇同把学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在他心目中,学生们将来是国家的有用之才,需要严格的培养和精心的呵护。他经常会到学生宿舍里去看看,谈谈心,拉拉家常,说说治学之道。
傅惠民1982年受业于高镇同门下时,由于家境贫寒,暑假回家探亲却没有能筹措到回校的路费。高镇同知道后,二话没说给他邮寄了200元钱,周济他渡过难关。毕业后,由于傅惠民工作努力,曾把一台日立牌彩电奖励给他,等他安家后,高镇同又送他一台电冰箱,这些在20年前都是很贵重的物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一名叫王洋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总是看到他面色苍白,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正好是考试,我赶紧去给他买了两袋奶粉。”
从那个时候开始,高先生开始大量地资助学生。他有一部很厚的记录名册,上面有209人次的资助记录。据高先生说这只是作为一个备忘录:这次给了这个学生,下一次给别的学生,照顾一下,均匀分配。
博施济众
“我第一次见到高教授是2002年的春节前夕,在中华慈善总会的财务室。那天,天气很冷。老教授冒着凛冽的寒风从挺远的地方来到中华慈善总会,怀揣着一个存折,里面有他和他的妻子人民大学教授傅显明特意留出的存款10万元……通过慈善总会帮助贫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为的是让这些人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一年后的这时候,我又一次在中华慈善总会见到高镇同教授。他又是来捐款的,又捐了自己积攒的10万元。而且依旧还是那样平静、那样低调。”
——李文《老教授又捐款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高先生将捐款从身边的学生扩大到其他弱势群体。2001年为江西宜春外国语实验学校捐赠了10万元设立了奖学金;2002年、2003年的春节期间,分别给中华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起高先生曾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市慈善协会等基金会捐款共计人民币96万余元;扶贫助学、赈济灾区等共计人民币26万余元。三十多年来捐款累计人民币超过200万元。高镇同院士于90寿辰之际决定捐款90万元。2018年10月22日,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成立“高镇同基金”,奖励和资助对航空航天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优秀青年人才和学生,推动我国空天事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促进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结构疲劳专家,高先生和夫人依然住在北航家属区里一栋6层的老式楼房里,生活十分简朴——书桌和书柜之间只能容下一把椅子,小小的客厅只能摆下一张餐桌,半旧的毛衣,简单的棉布衬衫……前些年,学校建设了专家楼邀请高先生过去住,但最终被他婉拒:“面积大的房子还是留给需要的同志。我的房子够住了。”
递薪传火
慈善文化的感染力是无限的。高先生说:“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献身慈善事业。我周围的人对我也越来越理解,特别是我的学生,如在江西工作的王贵宝等,他们不但深深理解并且与我一道投入到做善事的行列中来了,因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江西省昌河飞机制造厂工作的王贵宝是一位军官,作为高先生的学生,深受高先生感染。虽然自己并没有多少钱,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北航的同学,在北航机械学院设立了“贵宝330731班奖学金”。2006年,高镇同和他的学生王贵宝都获得了首届“感动北航人物”荣誉,一个“上报国家、下辅黎庶”,一个“知恩报恩、还愿北航”。
高先生于2003年,2005年连续两次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感动北航”2005年度人物荣誉。获2004-2005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6年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爱心捐助”荣誉。2007年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被授予“中华慈善人物”称号;2011年,荣获“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
诗话人生
“诗歌属于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不单纯是一种文字美,更反映了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既是自我的鞭策,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方面的素材。在做诗的过程中,思想境界无形中可以得到提高。作为老师,无形中就对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
高先生在长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以诗词创作抒发航空航天情怀,记录自己多彩的人生,曾出版印行诗选集《诗话人生》。
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创作时间跨越几十年,主题包括盛世讴歌、科教兴国、学术交流、慈善文化、缅怀纪念、时代楷模等等。
高先生诗作五首
中华学子盛世行,报国图强创时空。
辅佐黎庶兴基业,绚丽多彩慰平生。
校苑耕耘五十春,学位成就四十人。
莫道女儿未如愿,众多弟子皆同门。
十年树木绿迎春,百年树人颂古今。
原木精雕成大器,办学理念育贤人。
国强民富暖人心,自主创新基业深。
国泰民安知荣辱,协调有序崇德馨。
和谐社会展鸿猷,乐业安居且畅游。
济困扶危行善事,文明礼仪继千秋。
在立德树人奖颁奖典礼当天的讲话中,高先生赋诗两首,献给伟大祖国,献给65周年校庆——
蓝天如洗艳阳春,
青山绿水叠翠林;
风清气正昭日月,
美丽中国颂古今。
爱我中华意志坚,
壮怀谱写报国篇;
伟大复兴中国梦,
锦绣前程会群贤。
65载春华秋实,高镇同先生立德树人。他致力于教学科研领域,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教育科研领域的杰出人才;他帮助同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00万余元。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高先生为广大学子、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是一位“为了国家和人民事业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