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于2017年设立“立德树人奖”,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感,开创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奖励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立德树人奖”是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最高荣誉,包括“立德树人成就奖”、“立德树人卓越奖”和“立德树人优秀奖”。评选标准坚持不唯帽子,以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为导向,年均授课不少于64学时。
以“立德树人成就奖”树立从教30年以上有杰出成就、德高望重的大师榜样;以“立德树人卓越奖”树立从教15年以上有卓越成就、很高声望的名师榜样;以“立德树人优秀奖”树立从教5年以上有优秀成绩、师生爱戴的骨干教师榜样。
立德树人成就奖
立德树人卓越奖
立德树人优秀奖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2年至1999年在北航动力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至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起入职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至今。其中在2004至2010期间通过在职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和复杂流动的实验测量,发表论文10余篇,并做为团队主力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王洪伟在动力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1)”和“粘性流体力学”两门课,分别为北京市和北航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并获得两次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西飞奖教金二等奖,2016年获得北航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2017年获得北航教学优秀二等奖,并于2015至2017连续三年获得北航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王洪伟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于2014年12月出版,已经印刷6次共1.2万本,仍供不应求,常年占据各大网上书店力学书籍销量榜前几名。这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性,真正写出了力学之美。剑桥出版社主动约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英文版也正在进行中。他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配音的动画视频课程“流体力学基础21讲”已经免费发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刘静华留校任教40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图学的基础课教学、工业设计及计算机图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主任,机械大类课程群负责人,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图学学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图学研究会理事长。
刘静主讲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课程,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北航首届教师名师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展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荣誉。
刘静华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20年以来一直担任《工程图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不断精进。2006年,《工程图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工程图学》获教育部首批资源共享课称号。她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原则,组织北京市教委资助北航牵头的学科竞赛——工程设计表达竞赛工作,在北京市高校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体提升了北京市《工程图学》教学质量。
2017年9月起,她担任航空航天大类中机械大类课程群《工程图学》课程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集体备课18次,同行相互学习听课和评议39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老师们的授课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赞赏和喜爱。
李艳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6年两次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 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
李艳红29年坚守在高中数学教学、班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有着年均615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全国应用数学竞赛等课外赛事活动,多名学生获得名校报送资格,所带班级中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主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李艳红积极参加海淀区数学教研基地(海淀区2所学校申报成功,其一为北航实验学校)数学教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核心素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效果显著。他多次开设海淀区区级、校级公开课并获奖,多次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人大附中教改联合体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作为主讲教师进行交流辅导。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论著3部。
1981年进入北航学习,1988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30年来,李景文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对教学、对科研有着满腔的热爱。
李景文主讲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近30年,研究生《信息论》10余年,虽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持续关注最新课程进展和教学理念,改善课堂讲授方法,利用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感受信息理论的魅力,三十年如一日。
2001年下半年,李景文撑着腰、流着大汗讲学期最后一次课的情景给1999级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肾癌。手术成功,却尚在化疗期,他就要求回到教学岗位。领导和团队老师劝他让年轻老师代课,他总是说上课没问题,16年来没有缺席一次课。
李景文对待研究生,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他劝导学生脚踏实地,强调水到渠成地形成成果,不带功利地发表论文和专利,培养了大批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学生。大家无一例外地赞赏他的人格魅力,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李景文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为团队的重大课题申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申报奖励时,他总是让给团队里的年轻老师。每位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职称评审材料,都有他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材料,都融入了他的心血……201教研室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传承有序、懂得感恩的可爱团队,他功不可没。
李景文严于律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授业解惑,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直以来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景文老师”。
从教23年,曾任飞机所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学院书记、院长。年课堂教学152学时,其中为本科生授课120学时。
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国防科技进步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一线上课。1996年,他北航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主讲了《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原理》等1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上课有激情、有思想、有方法,获得历届学生广泛好评。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近4000名一年级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杨超在国内率先组织跨学院跨系团队40多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航空航天中国元素、北航元素结合知识点融入课堂,空天特色的“三观”教育为学生人生注入了北航特色的正能量。在国内率先建成通识类航空航天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为首批。
始终在服务空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参与近40个飞机和导弹等科研攻关。亲自担任科研团队近50名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开展有温度的工作,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10多年来,团队100多名研究生毕业,94%毕业生能够长期坚持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教育等部门工作,成为行业骨干。
张力军留校任教,每个学期的评教中,他的网络实验课程都是学生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和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本科生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各1项。
2014年,张力军探索计算机网络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两门MOOC实验课程在平台正式上线,已完成了3个教学轮次,获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首批优秀课程”。近年来,他累计培训146所高校的266名网络实验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做报告12次,成果被多个高校采用。
张力军承担6门课程,近5年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200学时。在沙河校区信息平台建设的2年中,他带领课程团队,不畏艰辛,加班加点,特别是战高温、冒酷暑,成果完成30多个机房建设。该项目被评为北航实践奖教金特等奖。
林岩是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及留学生“线性系统理论”来华留学品牌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林岩长期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组组长,带领教学组全体教师,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得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优质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北航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9年获得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课程组在2010年获北京市“首都教育先锋”集体称号。该课程也是北航最早开展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还围绕本科教学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及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分标准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岩除担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其它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给留学生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被历届留学生认为是“讲授得最好的一门课”并入选首届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
林岩长期从事自适应控制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973项目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自动化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孟庆春博士毕业后留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得到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并继承发扬了材料力学教研室的优良传统。主讲《材料力学》,以学生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两个结合”,一是理论课与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ppt和板书相结合。自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指导,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各自的问题。
他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长期坚持为学生讲党课。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航空航天工程实际,激发学生航天报国的情怀。与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策划“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性课题,诞生了“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小卫星”等综合项目教学团队。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元化成才,连续四年评为优秀导师。对特殊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怀。
多年来,除了长期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和《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两门课程外,孟庆春共培养了博士6名,硕士31名, 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学荣誉,2014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他是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称号。
近三年来,高宁老师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他每年的本科生选课人数都在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几乎覆盖全校一年级硕士生,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此外,为了实现我校“两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领导素质的培育,高宁在每年320学时教学任务之外,牺牲休息时间为全校学生党员授课,有约必到,平均每星期授课一场,授课效果深受学生好评。
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是打造“精品”党课的基础。高宁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解读中国共产党》丛书,以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面对面》一书,在海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17年,他当选为第六届“感动北航”年度人物。
北航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本科生、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几项奖励。
20多年来,高宗升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基础课,年平均课时150个以上。他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2项。2003年,他负责全校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硕博贯通的原则,历时两年,构建了北航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平台。
2008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由高宗升具体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由首届全国21个赛区2万余人参赛,2017年发展到29个赛区11万余人参赛,参加竞赛的全国各类高校达到700余所。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